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正文

四季养生之道_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口诀是什么?

更新时间:2025-02-02 17:40 阅读量:52

春天如何养生?

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,所以应该养阳。春天主生发,万物生发,肝气内应,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,原则是:生而勿杀,以使志生。养神志以欣欣向荣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寒变,奉长者少。意思是伤了肝气,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。所以<<黄帝内经>>提出:春三月要夜卧早起,披发缓行,广步于庭(到庭院中散步),以使志生(使志气生发)。

夏天如何养生?

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,夏天主长,万物茂盛,心气内应,养生应以养心为主。要使气得泄(当汗出就汗出),因为夏天属阳,阳主外,所以汗多。逆之则伤心,秋天就会得痰证(呼吸方面的病),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,所谓奉收者少。正如<<黄帝内经>>所说:夏三月要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(不要怕阳光),使志无怒(心情要愉快),使气得泄(不要闭汗),若所爱在外(多到户外活动)。

秋天如何养慎吵生?

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,所以要养阴为主。秋天主收,万物收敛,肺气内应,养生应以养肺为主。收敛神气,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(完谷不化的腹泻),奉藏者少(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)。所以<<黄帝内经>>说:秋三月,要颂前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(与鸡一起作息),使志安宁,收敛神气。

冬天如何养生?

冬天,大地收藏,万物皆伏,肾气内应而主藏,养生应以养肾为主,逆之则伤肾,春天会生痿病。奉生者少(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)。所以<<黄帝内经>>说:冬三月,万物闭藏,水冰地冻,无扰乎阳(不要耗散阳气),要让神气内守,要避寒就温,少出汗。必待日光(多晒太阳)。

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——法于自然,返朴归真。道教鼻祖老子所言"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"中之道,乃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。

<<道德经>>云:"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认为和。"

<<淮南子-原道>>云:"道生一,一生二",这里"一"指宇宙间气的总称,"二"即指阴阳。

<<内经>>云"一阴一阳之谓道,偏阴偏阳之谓疾"、"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。"

<<妙真经>>云:"人常失道,非道失人;人常去生,非生去人。故养生者,慎勿失道;为道者,慎勿失生,使道与生相守,生与道相保。""道"相当于现代哲学术语中的"自然法"或"自然规律"。它说明宇宙万物的.演变,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所以必须循道。人类进化是在顺应自然,改造自然中才懂得循道,而且将养生与循道,两者应如何"相守"与"相保",相互联系,相互为用,二者不可偏废的道理,早就告诫世人。

最早的中医典籍<<黄帝内经>>记载:"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超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;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"这就是古人的养生法则。

养生方法很多,着眼点各异,但殊途同归。大致分以下几类:

中医养生方法

调神养生

精神乐观,则气舒神旺;精神抑郁,则气结神颓;喜怒不节,则气耗神消。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、血脉流畅、精神安定,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。调神之法,参禅入定,或心有所恃,或弦歌自娱,或山林探幽,以气度从容,心思安定,志闲而少欲,心安而不惧,则神调。

吐纳养生

即今之气功。气功之要,一是静心,静而不思,若能无外无小编,可以养神而致长寿。二是以意引气,以气行周身,通达经络,包括通任督、通小周天、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,达到养气养神、经脉流畅,保健强身。

导引养生

又称为练形养生。导引吐纳,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体强身,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。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,所谓"主导",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。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、八段锦、易筋经、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。

食饵养生

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、数量、进食规律,以及回避有害的食宽樱侍物以养生,也包括饵药养生(古称神仙服饵),其内容包括食性、食养、食疗、食节、饮食禁忌及药养等。

保精养生

精气神为人之三宝,精化气,气生神,故精又为人之动力源泉。保精之法,开源节流。节流有二:一是养神,神安不乱,精不妄耗,清静无为,恬愉自保。二是节房室,古人将男女好合、房事伤精看得很重,认为精生有限,而性欲无节则过耗,将致疾短寿。开源即促精生长、吸引采补。前者有食饵、药物、修炼等法可以试行,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关。

环境养生

人的生活,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,因而对水土气候、地形地貌、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。古人主张在高爽、幽静、向阳、背风、水清、林秀、草芳之处结庐修养,故多选择名山大川、幽雅清静之处。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就可以

四季养生

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。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。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?因为天、地、人是一个整体,人与天、地是相应的。什么相应?阴阳气化相应。所以,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,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。

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,具体是:

春(风)气通于肝。

夏(火)气通于心。

长夏(湿)气通于脾。

秋(燥)气通于肺。

冬(寒)气通于肾。

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<<黄帝内经>>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,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。

1.春季

春三月,"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行,以使志生。"春天的三个月,人们应当入夜而眠,早早起床,到庭院里散步,披散头发,舒张形体,使神志随着春天生气而勃发。春天也是阳气升发的季节,气温由冷渐渐转暖,万物复苏,人的身体也在早春舒展。由于气血渐升,精神比较兴奋,早睡不容易入睡,适宜稍晚些睡觉,更容易睡着,睡眠质量更好。天亮就起床,这个时候空气清新,呼新吐故,适当运动,一整天都会精神抖擞,头脑清醒。

2.夏季

三月,"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。"夏天的三个月,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颂兆,早早起身,不要厌恶长日,情志应保持愉快,切勿发怒,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天的气候以成其秀美,使气机宣畅,通搭梁泄自如。夏天天气炎热,气温高,适宜深夜再上床睡觉,这个时候气温下降,身体感觉舒适,更容易入睡。天亮起床,外出锻炼,气温不高,身体舒适适宜运动。不要等到太阳出来,否则气温上升,体热流汗,此时运动知樱运容易疲劳,导致一天没有精神,头脑昏沉。

3.秋季

秋三月,"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。"秋天的三个月,应该早卧早起,鸡叫起床,使神志保持安定。秋高气爽,气温下降,黄昏时已经感觉到凉意,晚饭后做适当地活动,就上床睡觉。早睡的时间已经很充足了,早上要早起,为一天做准备,使全身和精神都能保持较好的状态。

4.冬季

冬三月,"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。"冬天的三个月,人应该早睡晚起,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,不要轻易地振动阳气,妄事操劳,要使神志深藏于内,安静自若。冬天气温低,身体阳气内收,保持生理机能。太阳落山较早,饭后稍做准备就可入睡,以养精气神。早上出太阳再起床,气温上升后,身体也相对舒适,经过一夜长时间的睡眠,让一天的体力和精力都保持较好的状态。